曙光来信,焕新启航 | 蒋悦炜博士:构建你的知识体系

2023年3月18日14:37:13 评论 17

编者按

2023年2月24-26日,UCMT管理嘉年华·北京站在春意盎然的北京顺利举行。此次活动带领学员领悟了故宫之美、学术之深、管理之精,见证了新老生学员富有仪式感的赴新典礼!

在“曙光有信,焕新启航”蒙彼利埃大学开学典礼暨年度毕业典礼上,UCMT主席、世界终身教育委员会(CMA)亚洲区主席、全球工商管理博士联合会(GDA)理事长、蒙彼利埃大学 中方校方代表、上海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、《上海管理科学期刊》编委蒋悦炜博士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,讲解了过去百年间管理理论、方法与工具的演进,也为新生和毕业学员送来诚挚的祝福。

本文系对蒋博士在典礼上的发言致辞整理。以下是蒋博士的典礼致辞实录,有部分删改。

各位同学,各位老师,我们在疫情后的第一个春天相遇。今天是北京管理嘉年华,有些同学,已经获得博士的文凭,顺利毕业;还有些同学,已经获得博士录取通知,正在加入我们的大集体。


>>>点击这里,立即申请国际在职免联考博士DBA院校信息1对1VIP招生咨询 

更多国际在职免联考硕士博士院校专业咨询,欢迎联系UCMT教育张老师13341622310

也欢迎您微信关注公众号【UCMT教育】了解更多信息


今天,我本人在上海参与全球工商管理博士联合会GDA第三届理事会选举会议,因此不能够到达现场,但是我又有很多想法,想跟同学们一起交流,所以我用连线的方式跟大家分享,希望下次,我们能够在线下面对面交流。

很多同学入学的时候,我跟他们讲过,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。在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,有的同学已经体会到了需要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。

什么叫知识体系?它其实是人的一种认知结构。从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获取数据、信息、知识,再通过不断地训练把知识变成认知,再将认知凝练构成元认知——元认知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。

传统的商学院,一般都在做的是知识传授,传播完整的知识。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,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,需要大家在日后的工作当中,不断通过训练来形成。

我们现在的教育,正在形成一个“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”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:从学术知识,转移成实践知识,实践知识再不断地进行提炼,上升成可传播的学术知识。读博的三年,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。

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,如何让自己变成稳定输出的高手?答案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,从中获得系统性运营能力。

用元认知的能力来调整或者扩大认知,认知边界就能不断的进行拓展,形成新的元认知。

现在,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多,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,我们需要进行模块化的储存,运用DBA所学的理论知识,进行知识再整理,最终把这些知识变成能为自己所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。

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么多次的研讨工作坊、需要这么多课后作业的原因。用这些来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和整合,通过系统化的训练,模块化的整理,最终将所学知识进行有序的储存,实现知识理论的灵活调用。

我读了这么多书,一度害怕自己会变成书呆子,所以,我一直在努力突破,避免成为书呆子。那么,如何让自己不变成书呆子呢?那就要把整理后的模块化知识进行输出,输出的过程就是知识进行重构的过程。


>>>点击这里,立即申请国际在职免联考博士DBA院校信息1对1VIP招生咨询 

更多国际在职免联考硕士博士院校专业咨询,欢迎联系UCMT教育张老师13341622310

也欢迎您微信关注公众号【UCMT教育】了解更多信息


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知识输出,比如:演讲、授课、做论文等等。通过这样的过程,把你学到的知识进行重构,构成体系。

很多同学应该有这样的体会:在学习的1000天之中,有无数次的醍醐灌顶,不断地吸取知识,重构、输出、领悟,然后进入到新的高点,重新阅读问题,再自我提升。这就是知识体系构建最初始的方法。在今后的工作当中,碰到类似的问题,大家就可以用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,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。

我觉得读DBA,读一个研究型、实践型、应用型的博士,重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,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知识边界,不要人云亦云,让自己随波逐流。

我希望同学们的学习过程,是一种非常愉快的、精神提升的过程,这也是我们UCMT一直在追求的。我们也希望在学习之余,提供更多的事业发展和个人家庭所需要的知识服务,有更多链接的可能。

所以,入学以后,UCMT把你所需要的对个人的再提升、对家庭的再提升,以及对企业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,进行了一次再整合,真正做到终身学习。

不论是今天新加入的同学,还是即将毕业的同学,最关心的是来到UCMT学什么,学了以后跟别人会有什么不同。为此,我准备了几张PPT,想和大家一起沟通。

TMT方法,是一种关于如何认知世界、解决问题的方法,既有理论的层面,也有解决问题的层面,我们叫做TMT(theories - methods - tools),即理论 - 方法 - 工具。

通过这种理论 - 方法 - 工具,我们总是把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进行循环,解决问题。我相信每一个来读DBA的同学,都成功地运用过很多的工具和方法,也了解这些工具和方法背后隐藏着的很多理论,但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把这些理论、工具和方法进行提炼,达到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

在实践的过程中,问题不断被工具化,工具化以后又回去使用工具来快速解决问题,再往上提炼进行方法化,就变成了理论。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,这就是我们DBA的学习过程。如何把学术和实践完美地进行融合,就要用TMT的方法。

我想简单描述一下,在过去的100多年中,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出现与使用历史进程。

最早出现的是泰勒科学管理模式,那时的理论是大规模批量生产(Mass production)。它用到的方法是战略规划,所使用的工具有很多,大家也很熟悉,但这些是在100年前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工具,比如说SWOT分析、预算规划等等,都是在过去我们在用的工具。

60年代,开始了国际化、全球化的进程。这个时候我们用的方法叫分解方法,就是业务部门管理(business unit)。这个时期一般在用的工具,是类似利润考核、投资回报率ROI,以及平衡计分卡。

其中很多的工具,现在的管理者也在用,但是它们是从哪些理论来的,因为哪些方法所形成的,可能大家探究不深,今后对此要多一些觉察。


>>>点击这里,立即申请国际在职免联考博士DBA院校信息1对1VIP招生咨询 

更多国际在职免联考硕士博士院校专业咨询,欢迎联系UCMT教育张老师13341622310

也欢迎您微信关注公众号【UCMT教育】了解更多信息


70年代,日本生产的崛起,改变了世界管理界的发展进程,做出了很多贡献。这个时期的理论,就是要持续改进(continuous improvement);方法上来讲,有精益管理、全面质量管理、六西格玛等等。

从工具上来说,PDCA、JIT、鱼骨图,准时制、看板管理等等,这些工具到现在为止,都还在影响着管理界,在实践当中仍在使用。

70年代末,出现了新的理论内容,就是工业经济(industry economics),那个时期更多强调寡头竞争、全球竞争、竞争定位等等。当时可用的方法更多,也出现很多新的工具,包括五力分析法、价值链的分析法、资源基础理论等等。

到了1978年,交易成本成为主流理论。在economic和交易成本等相关领域中,出了很多诺贝尔奖。当时比较大的方法inside-out,就是管理由内向外地延伸。当时出现了更多的工具,诸如外包、人才管理、人才委托等等。

再往后就是多边市场时期。1978年到2021年之间,多边市场经历了多种演化过程,但是大部分在中国商学院里学习的人,所学的基本上是基于1978年之前理论。

关于最近新出现的多边市场,还需要有所了解。多边市场是outside-in,就是外部能力内部化,这时新出现的工具主要有商业模型画布、运营模型画布、平台管理等等。

未来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管理理论,用哪些方法,用哪些工具?现在数字化正如火如荼,衍生出元宇宙,web3.0等等新的产品与趋势。未来我们该如何思考,如何管理?在座的同学可能也在心中思考过这样的问题。

我预测未来会有三种可能的趋向:

第一种可能,未来可能会关注过程理论和表象理论,通过内在过程所形成的规律,以及表象所形成的理论,慢慢地跟东方的管理、东方的哲学更加接近。从方法上来说,可能会是业务流程管理BPM、基于数字化流程再造等等。在工具上,可能会是工作流程、KPI和跨界合作。

第二种可能,主要是社会经济管理和功能障碍分析。这是基于2021年之后的趋势进行分析,基于数字化最能显现的一些理论和方法,工具则是寻找隐性成本。这些分析都是基于数字化的最新思想。

最后一种可能,交往行为理论,这个理论可能比较新,它是基于社群和未来的共创角度来分析的。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体系之下,我们如何进行交互,如何进行知识共创、价值共创,在社群中如何构建主体间的共同意义。现在也产生了原型共创、社会图形等等所能用到的最新工具。

在DBA的学习过程当中,同学们会学到很多理论。过去在理论化、工具化和方法化当中,同学们一看到某个理论,他会说,这解决了困惑我很多年的问题,但是我们究竟怎么去运用?如何基于这些理论看发展趋势?随着数字化、人工智能等等新事物的发展,这个世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?

关于这些问题,我们还缺乏再进一步地思考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理论、方法、工具的模型,帮助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,实现更大的价值,创造更多的可能。

最后,非常欢迎新同学加入,也非常欢迎毕业同学加入全球工商管理博士联合会GDA,让我们一起为学习生态和知识生态创造价值。

报名申请表

♦ 了解您的校友>

♦ ——免费参加试听 & 学术讨论 & 企业家活动——

DBA报名学习入口